您好,欢迎光临达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今天是:
首页 > 科研教学 > 列表

加强科技支撑 提升疾控能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07-09 11:34:00   来源:转载     作者:  点击:

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功能,2002年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健康教育所、工业卫生所等机构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使命是“通过对疾病、残疾和伤害的预防控制,创造健康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人民健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目前有12个独立法人专业机构和7个非独立的专业机构,有正式员工2008名,科技人员1608名,约占80%,其中副高以上职称的有548名(包括博导45名、硕导189名),“十五”期间国外引进人才32名,聘请外籍专家8名,其工作领域几乎覆盖了预防医学的所有领域。

中国疾控中心的前身,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在公共卫生多个领域的科学研究方面,传染病、寄生虫病监测、预防和控制方面保持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科研院所还是处于课题组、研究室相对独立工作的状态。这种状态显然不符合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的工作机制。因此在一段时间,认为疾病控制中心不应该以科学研究为主,甚至把科学研究和疾病控制对立。

如何完成从一个科研机构到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的转变?科学研究在这个转变中的地位如何?科学研究如何为疾病控制服务?几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领导、专家以及所有的员工。
在中心领导下,尤其是王主任的倡议下,中心科技处对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科学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分析了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能定位理解,提出了中心“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更好的发挥科技工作对疾控的支撑作用。

一、 明确科技工作定位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对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使命的深入理解,对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科研实践的回顾,发现科学研究不是多了,而是不够;但是过去科学研究的方向、组织和科研结果转换,都不太适应疾病控制机构的使命。
我们目前的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正处于发展和成长时期,公众对疾病预防控制的要求、人民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疾控任务复杂,科学研究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多种传染病的流行因素依然存在,突发事件等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的威胁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技术相对落后,制约着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工作的发展;工作难度加大,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段距离,其科技水平、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同时我们面临如何转变观念,调整工作任务的目标,走创新型疾病预防控制模式,以适应国家需求。全国疾控体系基本建成后,如何全面加强业务能力建设,通过调整、优化和充实进行资源配置,改革和完善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总体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所有这些要求我们在加快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的同时,迅速提高我国的疾控能力和公共卫生应对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建设和提高必须依赖有坚强的科学技术支撑。

中心工作范围广泛,对中心的业务工作的梳理,中心工作包含六大方面:监测、干预、科研、教育培训、运营、服务,这些业务始终围绕着生物、环境与行为三大核心公共卫生要素开展,各核心业务之间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科学研究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科学研究有利于我们的监测工作、疾病干预工作。用一句话概况,就是“一流的疾控依赖一流的科研,一流的科研推动一流的疾控”。

二、回顾、总结过去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成绩。
我中心在流行病学、健康教育学、社会医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媒介生物学、营养学、环境医学、职业病学、地方病学、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放射卫生学、妇幼卫生学等20多个学科发面的研究保持领先地位。继承和发扬了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传统学科优势,并新增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成为了新的生长点,基本涵盖了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各类学科,门类较齐全,并形成了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体系,保持了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科学研究的连续性、完整性和领先地位。通过职能的转变和重新定位,更加注重整合科研优势力量和学科群的发展与渗透;注重加大科研为疾控服务的力度;注重科研与疾控紧密结合,以科研支撑疾控,以疾控促进科研。
1、 围绕疾控工作积极拓宽经费渠道。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与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建立良好的沟通,从1996—2005年我中心共获得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其它国家级、卫生部专项、其他部委级、国际合作等不同来源的各种课题,总经费达4.6亿元(不包括国际合作项目,),其中基础研究占10%,疫苗13%,标准6%,关键技术34%,流行病17%,防治研究12%,数据库8%。“十五”比“九五”总体在获得课题数上有显著增长,不仅在经费上获得资助强度增大,而且课题数与课题负责人也增多。这些经费保证了我中心的科研水平始终在较高的水平,同时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科技支撑。
2、科技研究内容与成果。科技经费主要以应用研究为主,“十五”期间占80%。围绕疾控工作,我中心科学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多个方面:流行病学研究、标准研究、关键技术研究、防治研究、疫苗研究、基础研究、数据库研究等。

例如,流行病学研究中,在2002-2005年完成的全国高血压、糖尿病和营养调查,对了解我国人群的慢性病流行情况、相关危险因素流行情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各类技术标准的研究也是中心科技围绕疾控非常重要的工作,其中食品特别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标准;有害污染物、有害微生物及生物毒素限量研究与标准制定;有关职业病防治技术标准研究都为疾病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为全国疾病防治规划、防治策略、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为疾病防治提供经济、适用、高效的技术是我中心科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各类科研项目中,关键技术研究占比重最大,内容包括检测、监测、诊断、治疗、控制、评价等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升了整个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的整体研究水平。
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应急预案和对策研究:灾后疫病防治综合技术信息网络建设;我国洪涝灾害卫生防疫应急反应系统的建立;医护人员防护措施和公共场合人群防护对策研究;新发传染病防治策略研究;我国乙型肝炎流行规律和防治对策研究;我国人间禽流感检测及暴发应急预案研究;重大传染病和急性中毒应急技术研究;中国SARS流行病学特征研究及防制措施评价;我国人间禽流感检测及暴发应急预案研究对疾病控制等都直接相关。
疫苗研究涉及范围较广,如:HIV、SARS、肝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禽流感、预防鼻咽癌和宫颈癌的EB病毒和乳头状病毒、血吸虫、幽门螺杆菌、霍乱等。

数据库研究是科技部2000年后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整体性科技实力、为后续的数据共享奠定了基础。几年来,中心建立的数据库和资源库包括:鼠疫、霍乱菌种资源库、常见毒物数据库、艾滋病毒分子流行病调查及数据库、寄生虫虫种资源数据库、SARS冠状病毒毒种资源库、临床标本库和数据库以及1991-2000年中国人群出生、死亡及行为危险因素数据库。
以上研究成果,促进了我国疾病流行影响因素的确定,直接服务和指导了相关疾病的预警与防治策略的制定,为从源头上控制新发传染病迈出了第一步,提升了对传染病的整体防控能力,为重大疫情的甄别处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也为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风险评估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手段,提高了公共卫生政策的决策科学化、整体能力与水平。
3、加强科研条件建设。

(1)平台建设:初步建立了规范的公共卫生科技信息化资源平
台,研究信息采集、储存、挖掘、利用的方法和技术,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卫生信息化标准;在我国自然资源基础平台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中国人体寄生虫及媒介标本收集、整理、保存和重要寄生虫虫种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工作;建立了多种病原微生物的菌(毒)种资源库,建立了重要病媒生物试验种群和媒介生物监测网络,初步构建了媒介生物数据库。

(2)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我中心共有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病毒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 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两个部级“卫生部微量元素营养重点实验室”和“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引进开放、竞争、流动和联合的机制,为传染病的研究、预防与监测提供了坚实的条件支撑。
(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五个合作中心:病毒性疾病合作中心;疟疾、血吸虫、丝虫病合作中心;食品和饲料污染物监测中心;职业卫生合作中心;人兽共患病合作中心;众多科技人员成为国际和世界卫生组织专业委员会成员(如肿瘤专家顾问委员会、国际职业卫生委员会、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规划顾问委员会、国际营养学会等)等;有一批科技人员被入选国家级和卫生部科学基金和成果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库。
4、成果与论著。1996-2005年以来,我中心也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共获奖91项。九五期间60项,十五期间31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22项,中华医学奖61项,北京市奖8项,取得专利17项,主持或参与多种疫苗的研发工作,如SARS灭活疫苗、人用禽流感灭活疫苗、HIV疫苗等。仅2003-2005年发表SCI收录的论文共307篇,影响因子总和达到1082.225,其中包括《自然》(Nature)、《柳叶刀》(Lancet)、《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 J Med)、《科学》(Science)等。
(二)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过去我中心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具体如下:
1、各研究领域发展不均衡,科技创新能力依然不够强大,更重要的是科研与疾控的联系不密切;
2、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转化意识不够,大部分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未能做到很好地衔接,相互脱节;
3、某些科技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一些分散的资源没有很好的整合和充分利用,造成重复浪费或使用效率不高;
4、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流失严重或成长缓慢,科技队伍已呈现年龄老化趋势,整体结构缺乏合理性,人才梯队建设有待加强,某些领域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即将出现断层现象;
5、缺乏长效的公共卫生研究投入机制,同时受到机构改革及运行管理和保障机制不完善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冲击,使一些研究领域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6、与疾病控制工作相比,国家科研经费投入仍显不足,存在实验室条件陈旧与生物安全隐患等问题,均严重制约着卫生与健康等社会公益性科学研究的发展,并制约了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疾病控制的作用;
7、某些研究领域拓展国内外合作的能力尚需进一步加强。

三、围绕疾控,确立优势,重点攻关

总结过去,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在会议和工作中强调:科技作为疾控的重要支撑,一定要围绕疾控服务。特别是5月22-23我中心在北京华融大厦召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技发展工作研讨会,卫生部、科技部、相关单位领导及专家140余人参加了大会。通过本次会议,制定并研讨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科技定位,确定了疾控中心未来工作的总体思路、指导方针、总体目标、未来37个重点研究领域(12个传染病方向和25个公共卫生方向)和关键技术(包括共性技术和领域特有技术,针对不同的疾病的监测检测技术、干预评价技术等),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内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总体思路:以人为本,立足现实,抓住关键,重点突破,以解决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和身体素质的重大疾病和健康问题为主攻方向,以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新发传染病为突破口,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科技力量进行攻关,减少各类公共卫生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的科技水平,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健康保障。要有合作精神,要整合资源,要有科学道德和纪律。

指导方针: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注重前沿,把握机遇,保持稳定持续的科学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即在与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直接相关领域内建立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体制创新的机制和氛围,不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的能力,建立一支与国际接轨的疾病预防控制科技队伍。“注重前沿、把握机遇”,即把握科学前沿和国家疾病控制规划,完善学科布局,推动学科交叉,促进集成式创新,加强前瞻性研究和应用基础性研究,构建支撑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发展的知识平台和信息平台。从而确保国家具有一支高水平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并可持续地发展。

总体目标: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在全面掌握我国重大疾病流行规律、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特征以及预防控制工作需求的基础上,完善学科和重点研究领域的部署,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建立全国协调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应用技术体系。培养一批高水平创新型疾病预防控制人才,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在加强应对未来挑战能力建设的同时,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工作,做好技术和人才储备布局,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体任务:通过布局合理的监测系统组织各类综合性研究,重点开展各类传染病和健康问题的监测技术与监测标准研究,开展病原和致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开展大型的流行病学研究,及时掌握影响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常见病的相应病原生物和健康危险因素与变异变化规律。
通过现场与实验室相结合和集合式攻关途径,开展易于推广的实用预测、筛查、预防、干预技术的研究,开展新方法、新产品的研发,为有效控制各类传染病、新发传染病、慢病和地方病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导、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为辅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重大疾病和重大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和防控策略研究,以提高整体防控能力。
通过建设新型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培养一批同时具备宏观与微观思维能力的创新型疾病防控研究的高级人才,以提升疾病预防控制的储备能力。

总体部署:“十一五”期间,围绕总体任务,分步实施,切实解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同时,注重整合资源,加强管理。立足于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现状和需求,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疾病与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体系;加强公共卫生重大问题的防治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根据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影响的程度,确定预测、筛查、预防、干预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突破一批重要关键技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挑战,提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使公共卫生科研攻关能力和防控技术达到国际国内一流水平;推进疾控体系建设和卫生科技的长效机制建设,通过竞争机制吸纳和发现人才,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和训练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构建一支在学术上和技术上领先的、有敬业精神的、结构合理的国家专业科技队伍。

在这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心制定并提出了“十一五”的科技发展规划,为我国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的不断发展,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提出了新要求。努力并逐步实现既定的目标,这既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新时期的首要的科研任务,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满足人民群众健康保障的客观需要,也是完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抓住发展机遇的现实需要。

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工作中要充分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要在科技项目的申报过程中给予咨询、建议,要熟悉、追踪整个项目的进展,要配合科技人员顺利完成科研项目,要监督、管理整个项目。而且,要积极配合、拓宽渠道,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信息化、产业化等等,争取以最短时间应用于疾控工作。

综上所述,认清目前的形势,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把握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契机,着眼前沿知识理念,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展创新性理论和应用研究,最大限度地支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以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促进健康、和谐的社会的理念。我们有信心、有准备并将努力完成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重任。
 

上一篇:达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实施办法
下一篇:如何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