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达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今天是:

野生蘑菇上市,警惕毒蕈中毒
2014-07-09 00: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误食毒蘑菇(又称毒蕈)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幻觉等症状,严重的造成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广大市民朋友:现已进入蘑菇上市季节,要预防误食毒蘑菇。最好不要采摘不熟悉的蘑菇,减小中毒的几率。建议如果误食毒蘑菇中毒,应立即采取刺激咽喉催吐等措施,并尽快到医疗机构救治。

误食用毒蕈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或幻视、幻听等不适者,要立即到医疗机构救治。不能及时就医的,要马上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洗胃等处理,如通过刺激咽喉部,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蕈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腹泻者可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如果一起食用过野蕈并有人出现了症状,其余没有出现症状者也要医学观察。

 

预防误食毒菌中毒基本常识:  

野生菌类有良好的口感和营养,是一种盘中佳肴,但许多野生毒菌却因有剧毒而被人们称之为美食杀手,我国常见的毒菌有80余种,各种毒菌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中毒的临床表现也各异。 
  一、野生菌中毒的三种主要原因 
  (一)误食。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近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三四十种。一些有毒与可食的菌在外观上很相似,稍不注意就会误食而中毒。 
  (二)加工环节失误。如果食用了没有炒熟或者炒菌的锅铲沾上了没有炒熟的菌子,也有可能发生中毒。 
  (三)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些地方采来的菌子,也会导致中毒。 
  二、菌子中毒的四种主要表现 
  胃肠炎型。这类中毒较为常见,约占80%,但死亡率低。一般进食毒菌后10分钟至2小时出现无力、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等症状,一般不发热,吐泻严重者会导致脱水、引起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这种中毒病人,经治疗后可以恢复,死亡甚少,无后遗症。 
  神经精神型。此类型临床症状除有胃肠炎表现外,主要有精神兴奋、精神错乱和精神抑制为主的一些症状。昆明及滇中地区每年都会发生吃牛肝菌发疯,就属这种类。 
  溶血型。进食毒菌6~12小时,除有胃肠炎型表现外,还有溶血表现,会出现贫血、肝肿大等症状。误食鹿花菌可引起此类症状,但这种菌子在云南分布不广,所含毒素加热到100摄氏度可被破坏。 
  中毒型肝炎型。因误食毒伞、白毒伞、鳞柄毒伞等所引起。其所含毒素包括毒伞毒素及鬼笔毒素两大类共11种。鬼笔毒素作用快,主要作用于肝脏。毒伞毒素作用较迟缓,但毒性较鬼笔毒素大20,能直接作用于细胞核,有可能抑制RNA聚合酶,并能显著减少肝糖元而导致肝细胞迅速坏死。此型中毒病情凶险,误食中毒后,死亡率极高,占全州菌子中毒死亡病例的90%以上,是预防毒菌中毒的重点。 
  毒菌中毒的严重性取决于毒菌的种类、毒素的性质及进食量等,儿童及老人对中毒的耐受力较低,后果也较严重。一般说来,肠胃炎、神经精神型及溶血型中毒如能积极治疗死亡率不高。唯中毒型肝炎型毒菌中毒死亡率可高达50~90% 
  三、如何识别有毒野生菌 
  民间流传着一些鉴别毒菌和食用菌的经验和方法。如有臭味怪味的菌子有毒能使大蒜、银器、象牙筷变色的菌子有毒生蛆虫食的菌子无毒等等。经过调查和实验,证明都是不可靠的。也许某种毒菌有某些特性,但决不能用作鉴别所有毒菌的标准。 
  有毒的野生菌常具有以下特征:色泽鲜艳;伞形菌表面程鱼鳞状;菌柄上有环状突起物;菌柄底部有不规则突起物;野生菌子采下或受损,其受损部会流出乳汁。一般而言,凡是色泽鲜艳,有疙瘩、斑、沟裂、生泡、流桨、有菌环、菌托及呈奇形怪状的野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成分。 
  四、食用野生菌应当注意以下4 
  (一)不要采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菌子。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 
  (二)采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无毒的菌子也会变成有毒,加工时一定要小心。像食用牛肝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把毒性减低,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三)购买菌子时,最好买曾吃过的,没发生过任何危险的菌子,买来后应炒熟炒透后再吃。 
  (四)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 
  五、发生吃菌子中毒应如何处理 
  如果出现吃菌子中毒,千万不要恐慌,自乱阵脚,可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一)立即喝下大量的干净水(250mm300mm),对毒素进行稀释。 
  (二)饮水后立即催吐,用手指压迫喉咙,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来。 
  (三)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迅速送附近的医院抢救,同时向县食品药品监督局报告。 
  (四)保留毒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上一篇:食品安全五要点
下一篇:食品安全消费建议